今天很高興受邀到「桃園開講」節目,共同討論 #社會住宅 相關議題:
社宅數量不夠
許多桃園民眾非常關注居住問題,當初目標2萬戶社會住宅戶,雖然目前達標4000多戶,2030年目標1.5萬戶,我認為真的還是太少,因為未來5年會有更多人口移入桃園,需求量一定會逐步提升。
社宅管理欠缺
我認為「中壢一號宅」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管理」,正所謂「千金買厝,萬金買厝邊」,在近千戶的情形下,如何做好大樓管理,讓住戶住的安心是一大考驗。
其實不只是社宅,私人住宅也常常會遇到鄰居噪音、抽菸、設施失靈等問題,這些在私人住宅會靠管委會處理,但我們現在社宅是委託物業統籌管理,所以很多社宅住戶的心聲是沒有辦法即時傳達,有時許多好的建議不一定會被採納,進而造成住戶間的摩擦。
社宅維運問題
除了社宅數量不足、管理問題外,我認爲我們社宅還有維護運營的問題,舉例來說,很多社宅公設在一開始很美好,但在後來因為管理費問題,因此無法繼續運營下去,包含像是大樓外牆、燈光、污水處理設備等當管理費不足時如何運營是一大問題。
以我最近去考察的新加坡社會住宅而言,他們在設計上就沒有過多的華麗公設,有的是公園跟提供居委會辦活動的空間,其他要花很多錢維運的設備是被捨棄的,因此我也當場建議我們住發處在未來推出社宅或是可負擔宅要特別注意維運的問題。
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有更多的公設或管理設備是需要住戶拿錢出來的,以現在社宅有一般戶與政策戶,大家對於居住品質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因此對於居住政策的討論常常會南轅北轍,這些都是除了興建社宅以外的重要議題。
桃園財政負擔問題
目前我們桃園目前興建社宅舉債非常高,但根據住發處處長所說,租金大約是市價3-8折,所以目前社宅的基礎維運都是靠納稅人的錢與市府預算去支應,若數量不多還在可負擔範圍,但如果數量持續按照計劃增加到2萬戶甚至4萬戶,是否因此會對市府財政造成負擔,這也是需要同步思考之處。
我認為在興建社宅時,如何不把居民當作「物品」管理,居民不是放進去就好了,而是要思考如何讓民眾居住更快樂、對於社區更有共感,是未來興建社宅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