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議會針對「財劃法」與民生經濟議題就教桃園市府團隊:
雖然這次我們桃園增加259億,增幅72.4%六都最高,看似美麗但其實有隱藏的危機,因為我們很多建設都是要跟中央配合,甚至很多局處都跟中央要補助,所以這次財劃法讓中央的預算劃給地方,有些局處在施政上就會有困難,因此我敦促財政局要做好日後的財政規劃,這是非常實際的民生經濟議題。
這次「統籌分配款」暴增後,表面上各縣市財政「餅做大了」,但在中央收入總額不變下,看起來「額外」的經費其實是調整與挪用的結果,實際上還有可能造成其他補助款遭受排擠。
按照《天下雜誌》的統計,若「計畫型補助」全砍,我們桃園市的收入「不增反減」,而且雜誌圖表是用2025年統籌預算-除2022年各縣市計畫型預算數估算,這樣的結果仍然非常保守,我提醒財政局不可不慎這樣的現象。
按照今年我們桃園編列的計畫型補助共有申請415億,在刪除25%、50%情況下我們還有剩餘,但如果刪75% 甚至全刪,則最高我們的缺口將達到156億元去年我們桃園舉債已經136億,這將會使我們桃園財政負擔更加沈重
根據統計,我們桃園是申請計畫型補助的局處前三名分別為:教育局(151億)、社會局(84億)、婦幼局(35億),假設中央預算被砍,那像社會局的身心障礙補助,婦幼局的育兒津貼等等這些桃園市府承諾的施政可能會受到影響。
我認為我們桃園市府對於財劃法修正應該採取務實的態度,有些建設如果放緩民眾不一定有感,但有些補助對於弱勢家庭來說卻是「救命錢」,我希望若中央無法補助,桃園市府要延續執行,不要影響市民該有的權益,同時我們桃園市府也要加強治理能力與效率,才能因應可能的財政衝擊。